【學校中秋節活動】-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的楊桃燈籠紮作+講座
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同學拿著親手做的燈籠大合照
中秋的傳統習俗
中秋節是華人十分重視的節日,「一年容易又中秋」,在這個花好月圓的日子,我們食著月餅、和親朋欣賞燈飾、小朋友玩燈籠及蠟燭,共享節日的樂趣。而將中秋節日的傳統手工藝帶入校園,就是今次講座的目的。很榮幸與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的五年級全體同學分享中國人在過中秋節的文化風情;一同舉頭賞明月,低頭紮燈籠,共享花燈紮作之樂趣。
楊桃燈籠的寓意?
當然是「喜氣洋洋」,因為楊桃的「楊」與「洋」同音。
小學生一同完成楊桃燈籠
紮作包含了紮、撲、寫、裝四大步驟,導師先會向同學們分享紮作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代表的節慶含意、中華知識是什麼。加深同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然後再開始紮作的示範。
首先,我們拆解了楊桃的形狀,原來可以分為三條竹篾疊成橢圓形,再疊在一起變成楊桃的形狀。 紮好之後,就輪到撲的部份,今次我們準備了七彩顏色的皺紙,把它們逐一黏在楊桃的五個面上面。 最後當然少不得裝飾,每一個楊桃燈籠上面都纏繞了LED燈,同學們在晚上就可以戴同自己親手做的燈籠與家人一起賞月。
茶百戲亦稱作水丹清或分茶
總結:中秋賞月更賞心, 透過這個傳統節日,我們學習了很多中國傳統習俗,更把傳統與現代結合,做出獨一無二的楊桃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