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和雜耍有什麼分別?2種中式雜耍表演的欣賞方法
如何分辨雜技與雜耍?
在中國傳統藝術表演中,不論是雜耍表演還是雜技,都能尋遺於戰國時期,中式雜耍的肢體動作、意想不到的技藝,江湖人稱之為「百戲」。經典的雜技項目例如「軟骨功」、「轉碟」雖然耳熟能詳,但如何在校園進行推廣?希望有更多對雜耍表演有興趣的老師和同學可以接觸到這們有趣的傳統技藝。
簡述:雜技和雜耍有什麼分別?2種中式雜耍表演的欣賞方法
雜耍與雜技的分別是什麼?
雜耍的種類
拋擲類
操縱類
雜技:用肢體呈現的藝術
欣賞雜耍的方式(入門級)
從師傅技藝及動作難度
欣賞整個表演的鋪排
雜耍工作坊案例分享:循道學校如何用轉碟籌備中華文化日
雜耍與雜技的分別
分辨兩者其實十分簡單,雜耍是運用道具作出高難度的花式動作,而雜技是純粹用表演者自身的肢體做出高難度動作
中式雜耍的種類,拋擲類:
自古以來,不論是東西方的雜藝人,入門的第一件道具通常都是拋擲的物品;豆袋、瓶子、圓球、鐵環,這類都是適合拋起再做出各種花式的好道具。它們的特點就是輕盈、易於手握,因為雜耍師傅需要靠肌肉記益不斷拋起道具做出花式,所以對工具的要求十分細緻。
操控類:
雜耍的靈感源於生活,碗碟加上木棒就成為了經典的雜耍項目-轉碟了。而扯鈴更是中國雜耍的表表者,透過繩的拉扯做鈴轉動,當中講求細膩的操控技巧,需要找到繩與鈴之間的平衡點,才能持續將扯鈴平穩運動。即使剛開始有點難度,但完成後的成功感相信會令大家感受到雜耍的樂趣。
雜技·展現身法的藝術
雜技源於人對自身可能性的動,論柔軟性,一般人經過練習後可以做到一字馬。而專業的雜技師不只如此,他們將手腳、甚至頭頸腰等重要部位都反覆鍛練,終於練成柔身術,它有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稱-「縮骨功」。
欣賞雜技的方法.雜耍道具的數量顯功架
在中國雜耍中,「弄丸」是一種將彈丸不斷拋起,再做出各種花式,而中途球不著地的表演。觀眾可以細數師傅手上彈丸的數量從而判斷花式的難度,以兩個彈丸為基礎,到表演者拋擲5-6個彈丸,當中對技藝的掌握需要更細緻精煉,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球著地的情況。所以觀眾可以欣賞雜技人同時兼顧幾樣道具的高超技術。
每場表演也是一個故事
除了欣賞雜耍的神乎奇技,另一個欣賞角度就是把整場雜耍表演當作一個劇目欣賞,用心體會雜技人想在這短短十分鐘所呈現的訊息。因為每個表演都經過雜技師傅的細心鋪排,由音樂的挑選、雜耍道具、花式技巧、高潮迭起、如何引導觀眾欣賞雜等等…都有著眾多的巧思。
奉基小學同學正欣賞中式雜耍表演
案例:循道學校的教師雜耍工作坊
由了籌備來年的中華文化日,老師們紛紛參與前期的準備工作,預先學習雜耍的知識和技巧,豐富一下中華文化知識,再在中華文化日當日教授同學轉碟技藝。
今次我們選擇了轉碟作為雜耍項目的重點項目,因為他的上手程度較低,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學懂上碟、轉碟、基本花式。跟重要的是安全性10分高,膠棒和膠碟都可以保護同學避免受傷。
雜耍師傅Ben首先講解雜技和雜耍的分別,然後指導大家做熱身動作,放鬆手腳後再開始學習轉碟的基礎動作, 30多位老師在45分鐘的工作坊都成功轉碟及做出簡單花式。
對於日常工作繁忙的老師來說,這個上晝學習了新的傳統文化知識、透過輕鬆愉快氣氛的雜耍體驗亦有助放鬆身心,更重要的是為來年的中華文化日做足了準備。
一同享受寫揮春的樂趣
結論:百戲之樂在於成功感建立
在致力傳承中國雜耍文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同學由初上手的不熟練、中途遇到花式瓶頸而考慮過放棄,最後在舞台上表演雜藝時的揮灑自如。是點滴累積的成功感一路鼓勵著彼此一路成長,持續進步,希望有更多同學應感受到雜耍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