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紮作是香港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認識3大種類紮作
紮作是指運用竹篾、紗紙、漿糊由主要工具所製成的作品。一個完整的紮作需要經過4個工序,行內稱之為「紮」、「撲」「寫」、「裝」。紮作起初的用途源於祭祀,及後發展到不同層面,從喜慶、喪葬、到藝術品都能找到紮作的身影。
簡述:【為何紮作是香港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認識3大種類紮作紮作
香港紮作藝術的起源
什麼是紮作藝術
紮作的種類
推廣紮作
香港紮作藝術的起源
1960年代開始發展
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大量人口湧入,這些移民也包括國內的紙紮師傅。當中的紮作師傅來到香港後,就把紮作的技藝帶到香港。早期的紮作品中也有獅頭紮作,主要提供給武館在表演舞獅時使用。
2. 曾經迎來風光歲月
後在,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同時也迎來了紮作業界的黃金時代,港九地區有四十多間紙紮鋪,即使紙紮是一門相當辛苦的行業,師傅長時間在店內按照訂單進行紮作。頁碰上節慶日子時幾乎一定要連夜趕工,有家歸不得,但紮作的而且確維繫了不少人的生計。
3. 紮作是夕陽工業嗎?
後來,隨著國內製造業興起,工藝品的生產也受到直接影響。本地手工扎作的獅頭約為$5000-$8000,但交由國內扎作工廠生產的活,只需約$400就可以。紮作行業日漸息微,步入夕陽,本地的紮作師傅紛紛考慮轉行或縮小規模;歷經起跌,現時仍有紮作師傅在香港繼續努力經營,也致力將這門手藝傳承給下一代。
紮作的種類-小學生也可以試作
統稱叫做紙紮
很多人未必太清楚,到底「紙紮」和「紮作」之間有什麼關係,其實紙紮是不同紮作類別的統稱,紮作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節慶紮作、喪葬紮作、藝術紮作。
節慶、喪葬、裝飾3大類
節慶紮作常用於民間節日例如神誕、孟蘭勝會,紙紮的內容會有鬼王、鬼卒,等等。
而喪葬紮作則是供奉先人而造,包括有金銀山、仙鶴,同時紙紮鋪可按客人要求,訂制特定的紮作品給先人。
什麼是紮作藝術
從開竹、到削竹開始
紮作藝術是運用竹篾、紗紙、漿糊三樣主要材料斤製成的立體作品。當然,一件完整的紮作還會用上很多材料,包括各種紙張布料用於「撲」的工序,在馬來西亞地區,亦會用藤芯及皺紋膠紙代替竹篾及紗紙。
中小學也可體驗紮作
藝術紮作也被稱為裝飾性紮作,因為藝術家更著重作品的觀賞性多於它的實際用途,而製成品不會用作燒祭,可以長時間保存起來,作品室內的裝飾。
題材方面,有十二生肖紮作,例如今年是兔年,就會用兔子為題創作各式各樣的兔子紮作,因應程度不同,可以有卡通造形或者寫實造形的風格。除此之外,花燈亦是扎作的一大題材,藝術家除了識得紮出花燈的結構,還需要在花燈上題字作畫,十分考驗師傅各方面的能力。一個電子燈籠含價可能員需$30,但手作燈籠需要$250,就是因為每一個燈籠都是工藝人的心血傑作。
紮作的題材實在是沒有限制,當初學習紮作時,許嘉雄師傅亦說所有物件都可以用紮作技術重現,鼓勵同學積極創新。
推廣紮作
每當談及紮作藝術,都會覺得這是一門傳統的手藝行業,也是夕陽工業之一。確實,從製造業北移後,本地的紮作公司大減,數量遠不如前。但是,紮作藝術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不論是中秋節的花燈紮作、新店開張人客所贈予的花牌,紮作的身影一直存在於香港文化之中。
要是在下一個世紀不能再看到紮作技藝,實在是可惜。
政府、院校、師傅共同努力傳承民間藝工藝
在今天,推廣和傳承已經成為了紮作業界一個重視的議題。很慶幸,政府也留意到紮作文化的寶貴之處,著手推動紮作的傳藝工作,讓大眾對這門手藝有多認識,也讓新一代青年對紮作業更有興趣。接下在會分享香港在哪裡可以學習到紮作。
紮作工作坊
大專院校,例如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現時有定期開辦紮作課程,分為初、中、高班。每次的課堂分上下午,一共6小時,大約4-5堂就可以完成一件作品,從中亦會學習得到紮作的各個步驟;課程以小班形式進行,如果對紮作有興趣的話可以從中吸取很多紮作知識。
工聯會,搜集資料時留意到工聯會亦有定期開辦紮作課程,內容應應季度有所不同。秋季的課程會教授花燈紮作、春季的時候會教風箏紮作。當然,詳細的內容需要問及職員才可確實,又或者因應導師會準備不一樣的教材。
結論:當紮作成為了香港文化一部分,不坊留意和欣賞
在街偶然也會見到新店開張時的花牌,原來它的用色,設計,題字也是工藝師傅的傑作;中秋節的花燈原來在童年時也曾經動手紮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