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日加入中華文化主題,中小學老師如何做到學以致教?
近年各界積極推廣中華文化的氣氛下,教師發展日有時也會加入一些中國文化的元素,例如請嘉賓以講座形式分享中國近代文化歷史,給老師們額外的資料作增值。亦有學校為老師們安排中國藝術的工作坊,在1-2小時內認識幾門傳統中華藝術。一方面增加教職員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希望在日後的課堂上能與同學分享更多中華文化知識。
簡述:在教師發展日加入中華文化主題,中小學老師如何做到學以致教?
教師發展日‧為何選擇傳統藝術?
老師在掌握了新知識後,如何傳授給同學
工藝正可以「即學即教」
如何將中華文化自然地帶入校園氣氛當中
中文科與學書法相得益彰
視藝科加入傳統中華藝術
數學科與剪紙的神奇關係
運用節日輕鬆籌劃中華文化活動
結論:中國文化活動對學生的重要性和價值
在教師發展日主題加入中華文化知識
在教師發展日的一個上午活動,讓老師們掌握一門專業知識,並在課堂上教授同學。雖然很理想,但實際上卻有一定難度。因為不論是任何知識或技藝,都需要時間了解、練習,到了融會貫通的程度才能展現出高成效的教學。在自身亦帶有不少疑問的情況下亦不利於教學工作。
教師發展日工作坊宜「即學即教」
想當然,任何可以告訴您速成的方法大概都不可信。然而,放在教師發展日工作坊中,傳統工藝卻可以拆細學習,使教職員能在短時間之內掌握必備知識,完成工藝作品,並將技巧轉移傳授給同學,這就是近年中小學會在教師發展活動當中加入傳統工藝工作坊的原因。
教師指導同學,從特定主題學習中國文化
以毛筆書法為例,如果從楷、隸、行、草,研習不同書體,再學習一幅書法作品的佈局,落款的題節、印章等等都要全部掌握,相信所需日子應以年計。在不濃縮書法學問的前題下,編排教師發展日活動就可以「龍年寫揮春」為題,將發展日工作坊的主題縮窄至:「龍年」、「四言對聯」、「斗方」這幾款作品當中。
單單是認識農曆新年的寫揮春習俗、揮春的種類、如何書寫出祝福意涵,就可以使工作坊內容變得十分豐富,而且主題性強烈,亦可以內1個半小時內掌握知識+體驗+教學方法。這就是傳統藝術放在教師發展日策劃的方法-將內容拆細和專注特定主題。
接下來會分享一下學科與課程架構之間如何能夠與中華文化/藝術作聯系和互動,目的是將中國文化靈活地套用在教學或校園活動當中。
教師發展日活動結合學校科目
德育及公民教育與茶藝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將茶葉推廣至世界各地,至今葉文化已經是中國的一張「卡片」,在培育國民身分認同時,可以透過傳統茶藝的待人接物,沖泡禮儀,認識中國獨特特的茶文化,使同學更投入中華文化當中,加深國民身分認同。
在教授同學茶文化之前,老師可以先掌握原來中國的茶葉分為六大類,並為同學拆解琳瑯滿目的茶葉品種中,是透過製茶工藝的過程使茶葉有不同程度的發酵,以概括茶葉為六大類。其次就是沖茶的流程,包括溫壺潔具、洗泡茶葉,以及沖泡,最後便是禮儀例如茶倒7分滿,先敬他人為禮讓。
從上述的教學過程會先於教師發展日了解清楚,到了上課時就能按照重點與同學分享,活動除了可以提升同學的國民生份認同,亦包括了「學校生活」、「社交生活」的元素在內。
中文科-透過書法更能體會詩詞意味
尤其是小學同學,在中文課業的功課上可以有錯別字的情況,除了反覆抄寫,其實也可以用書法來改善中文書寫。例如在背誦唐詩宋詞時,可同時學習硬筆書法,因為書法講求運筆、筆順、字型結構,對於寫漢字有莫大的益處。而且硬筆書法亦能夠以作品方式呈現,同學更加有機會藉此對中國文化產生更大興趣。
而且書法創作十分適合作為學校活動,不論是放在教師發展抑或讓同學學習中華文化層面,因為各種主題都適合用書法形呈現。而除了在宣紙上練習外,還能以掛軸、揮春、扇面作為今作的媒介。在最近一次與張沛松紀念中學的活動中,就以重陽節為題,將節日的起源、文化風俗向同學講解,活動下半部分就和同學一起書法重陽節七言對聯。
數學科-幾何學和剪紙原理其實如出一徹
可能你會覺得意外,理性邏輯的數學和傳統藝術也可有合作空間?但一幅剪紙作品,其實包括了「放射」、「對稱」的元素,一張正方形紙,如何透過不同的對摺方法,呈現出多角度的放射圖形。看似藝高莫測的剪紙藝術,它的美學也能夠以數學來呈現。另外對於2年級同學,角度、各種平面圖形原本是抽象的概念,亦可透過摺紙、剪紙幫助同學掌握。
視藝科-保育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美藝教育方面,可以在教師發展日中安排以紮作為主題的講座和工作坊。紮作自60年代已在香港發展,由祭祀用的紙紮,到節慶紮作,還有香港特色的花牌紮作。直到今日,我們已將紮作技藝帶入校園。希望這門傳統技藝承傳下去。視藝科可藉著中秋佳節,與同學分享香港的紮作文化,並一同紮花燈,慶團圓。除了花燈之外,金魚、兔子也十分適合初學的同學接觸紮作藝術。
結論:教師發展日的重要性和價值
教師發展日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藉著不用上課的時間用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學習中華文化,並巧妙在日後課堂中傳授更多寶貴知識給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