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節活動,帶着蠶絲和月兔燈籠一同賞月

共享中秋佳節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踏份2025年,中秋節活動亦推陳出新,運動傳統工藝技巧設計出新的文化工作坊,就讓我們一同迎接這個中國的重要節日。


內容簡述:2025年中秋節活動,帶着蠶絲和月兔燈籠一同賞月

  1. 中秋節由來, 起源故事

  2. 中秋節冷知識

  3. 中秋節活動

  4. 工作坊案例:全級同學一同以紮作楊桃燈籠賀中秋

  5. 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由來:起源故事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起源於古代中國的祭月、拜月活動,已有數千年歷史。

最廣為流傳的起源故事,當屬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為拯救百姓,將丈夫后羿從西王母處取得的不死藥吞下,飛升至月宮,從此與玉兔相伴。而后羿思念嫦娥,於每年八月十五祭月,這便成為中秋節的源起。

中秋節冷知識

你知道嗎?中秋節其實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趣事!

  1. 月餅的起源:暗藏情報的「工具」
    元朝末年,朱元璋以月餅傳遞起義信息,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從此,月餅成為中秋節的象徵之一。

  2. 為什麼中秋節要玩燈籠?

民間有一種說法:燈籠的火光代表著光明,因此人們希望能籍此祈求好運。 而在賞燈晚會中見到的「燈謎」(即是把謎語貼在花燈上給遊人猜謎),由於有些燈謎是不容易猜對的,如像射虎一樣難,故又稱為「射虎」。 

中秋節活動

中秋節人月兩團圓,除了團圓活動,當然少不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 賞月團聚: 核心活動。家人朋友相聚,分享月餅、水果(尤其柚子和楊桃),共敘天倫

  • 玩燈籠、提燈籠: 孩子們的最愛!從傳統的紙紮月兔燈、楊桃燈,到現代電動燈籠,提著燈籠遊玩是中秋夜的經典景象。而紮作傳統燈籠更是體驗非遺工藝的深度活動。

  • 舞火龍: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尤以大坑及薄扶林的舞火龍最為著名。用珍珠草紮成的巨龍,插滿線香,火光點點,在鑼鼓聲中穿梭街道,驅瘟祈福,場面震撼。

  • 賞花燈: 維園等大型公園常設中秋綵燈展,展示大型主題燈飾,美輪美奐。

中秋節是結合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絕佳時機,特別適合學校、社福機構舉辦趣味活動。

工作坊案例:全級學生一同紮作楊桃燈籠賀中秋

中秋節的習俗在城市的變幻中逐漸落寞,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受這一份屬於承載美好記憶的紮作技藝!紮出我們的點點星光和美好盼望。

去年,春瑞藝術成功為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舉辦一場大型楊桃燈籠紮作工作坊。源自同學在學校中文堂聽到老師們分享小時候與家人提著花燈逛街賞月的樂趣回憶,引起同學對紮作燈籠的興趣,於是為三年級的同學舉辦了一次中華文化講座暨花燈紮作大會;

紮作大致分為「紮」、「撲」、「寫」、「裝」四大步驟,運用竹藤紮作的好處是不會被竹的倒刺所傷。在非遺推廣大做介紹完入門紮作知識後,同學們就分組紮作人生第一個花燈了。

學生們在導師指導下,學習傳統手工藝技巧。透過彩紙、燈籠畫筆,讓每個燈籠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學生們都紛紛讚嘆:「從沒想過原來燈籠可以這樣做,太有趣了!」「今晚要和爸爸媽媽一齊玩燈籠!」「紮燈籠的過程很有挑戰,但看到成果後覺得很有成就感!」

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涵蓋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景與千年來的文化承傳:

  1. 賞月
    中秋賞月是最傳統的習俗之一。古人認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明亮的時刻,象徵著團圓與幸福。

  2. 吃月餅
    月餅的圓形象徵團圓,家人分食月餅,寓意著共享美好與祝福。

  3. 點燈籠
    中秋節的燈籠既是照明工具,也是節日的象徵。孩子們提著燈籠,遊走於街道間,成為中秋最美的風景線。

  4. 拜月
    古時,人們會在庭院擺設供品,向月亮上的神明祈求幸福與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部分地區保留。

八月十五 人月兩團圓

八月十五,在香港這個節奏飛快的都市,中秋節提醒我們放慢腳步,抬頭仰望那輪亙古不變的明月,感受血脈中的文化傳承,珍惜身邊的團圓時刻。

中秋節不僅是享受美食與團聚的節日,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絕佳機會。透過燈籠製作、文化講座、手工月餅製作等活動,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體驗節日的真正意義。紮作燈籠修的亦是專注與匠心。 在親手一竹一紙的構築間,學生不僅能做出獨一無二的節日紀念品,更能觸摸傳統工藝的溫度,理解習俗背後的深意,讓中華文化之美真正內化於心。

「紮一盞蠶絲月兔燈籠,承載嫦娥的千年傳說;做一盞星光楊桃燈,點亮對未來的期許。」

 

Next
Next

如何透過中華文化做到價值觀教育?同時連結教育局提倡的12個價值觀